日前我先PO了一篇討論花蓮與嘉義觀光客低潮的文章,引起一些迴響,於是昨天我又貼了幾張當地居民居住環境的照片,情況真的很糟。我覺得我們已經來到一個關鍵點,所以請容許我再多說一點,因為現在必須超越觀光來客不彰的救急層次,鄭重審視我們觀光的投資策略。
這話怎麼說呢?就拿阿里山來說吧!要是說「講到台灣就馬上想到阿里山」,沒人會反對。但是,有多少人知道,美麗阿里山的背後卻有許多人有著莫言的哀愁?
首先,嘉義到阿里山的森林鐵路,主線已經中斷很久了,一般人有注意到嗎?我們看看瑞士的登山鐵路,再看看阿里山鐵路,會不會很慚愧?我們在批評當年日本人用阿里山鐵路掠奪我們寶貴森林資源的時候,我們自己又有為阿里山好好投資,讓她變得更美好嗎?為什麼森林鐵路變成台鐵與林務局互踢皮球的犧牲品呢?
阿里山居民有原住民以及不同年代移民來的漢人。我遇到一位管理宮廟的老先生,他的祖父輩被日本人由山下徵召來建設阿里山鐵路;一位茶行老闆,父親曾是空軍,派來阿里山建設駐守雷達站。他們都捨不得離開阿里山這美麗的地方,於是定居下來繁衍生子,後代成為今天阿里山社區的重要份子。
但是自從阿里山設置國家森林遊樂區,交由農委會林務局管理以後,遊樂區內的土地與新建築就都歸林務局管理,原來遊樂區內有自有房產的居民在一場火災後都變成了林務局集中住宅的承租戶。於是就出現了兩個後遺症:
1. 居民必須向林務局租屋居住,但是林務局近四十年來沒有太大的房舍投資,居民也無法自行改建,所以這些房舍不但狹小(大部分最多只有每戶16坪),而且老舊不堪,已經遠低於今天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水準。旅館業者也有一樣的問題,多年來房舍是向林務局承租,多不合當今國際觀光旅舍的水準,許多連自有餐廳都沒有,無法提供餐飲服務。這樣與阿里山該有的品牌形象相差甚多,如何吸引國際觀光客呢?
2. 為了讓遊樂區裡商業經營比較好管理,林務局設置了集中式的美食街與商業區。用意雖佳,但是規劃並不符合實際需求,或者面積小,或者功能配置失當,使得居民經營的商業一蹶不振。尤其當初曾經承諾居民,如果配合遷移到集中場所,可以轉給下一代經營,後來卻跳票說經營者如往生退出經營,後代沒有承接權力,更讓當地居民有受騙的感覺。
我特別請當地朋友帶我走訪這些場所,由這裡所附的照片可以瞭解目前的慘狀,已經遠遠超越我文字的表達能力。
最後就是林務局要求原來種植山葵的居民在去年底前全數剷除,讓當地每年損失輸出日本數億元的產值,更增加了當地居民低迷與抱怨的氣氛。我沒有專業論斷為何林務局制止居民種植山葵,但是鄰近的台大實驗林區並未禁止,顯然是一區兩制。阿里山山葵是非常著名的特色農產,就這樣走入歷史,是我們要的嗎?我們是不是應該比較積極的來輔導居民,例如比照其他地區解編土地,讓農民有積極的投入誘因,而不是消極制止?
上面這些問題,其實已經超過林務局能力所及。在配合國家觀光的前提下管理區內居民的住宅與商業、農業,需要跨部會的努力。如果只靠林務局單一機關的努力執法與管制,只會造成更多民怨,而只有風景沒有人文的阿里山,沒落也是必然的結果。我們需要一個上位策略,檢視我們的觀光建設。阿里山居民的哀愁,只是冰山的一角。